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论坛
BBS
求职路上
欢迎新同学
考研进行时
留学部落
积分: 0
设置
道具
勋章
任务
退出
Discuz! Board
>
论坛
›
求职路上
›
校内外广告
返回列表
查看:
699
|
回复:
0
三台中学与东北大学、四川师大、西华师大等众高校之渊源
[复制链接]
低头花已谢
低头花已谢
当前离线
积分
244
57
主题
62
帖子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2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6 积分
积分
244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5:29:21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浏览
|
阅读模式
[/url]
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
与东北大学之渊源
作者:蓬州闲士
同根同源
今四川师范大学(位于成都狮子山)、西华师范大学(位于南充)源自抗日战争时期内迁三台县的国立东北大学,均创建于1946年。
今三台中学,国立东北大学旧址(蓬州闲士/摄)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赠送给三台中学的雕塑《根•源》(蓬州闲士/摄)
三台中学校内雕塑《根•源》铭文
今三台中学校内四川师范大学与三台中学历史渊源介绍(蓬州闲士/摄)
今三台中学校内西华师范大学与三台中学历史渊源介绍(蓬州闲士/摄)
1938年3月,国立东北大学由西安迁来三台,租赁县城东街潼川府贡院和杜甫草堂寺一部分房屋、军阀田颂尧军部旧址(今三台中学一角)以及潼属联立高中的部分校舍,于当年5月10日正式复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立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结束在三台长达8年的办学生涯。
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的教室(来源:《三台抗战烽火中延续东北大学文脉》,2015年6月26日《四川日报》)
国立东北大学图书馆(地址在今三台中学校内)(来源:三台县地情网)
当年国立东北大学校舍、图书馆(来源:《三台抗战烽火中延续东北大学文脉》,2015年6月26日《四川日报》)
国立东北大学当年的学生宿舍(来源:《三台抗战烽火中延续东北大学文脉》,2015年6月26日《四川日报》)
国立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后,在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及各界有识之士支持下,部分国立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1949年12月,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创立的西山书院合并组建私立川北大学。
1950年7月,私立川北大学迁至南充,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
1950年,川北行政公署主任胡耀邦(左二)视察川北大学(右一为川北大学苏藜)留影(来源:《胡耀邦与川北大学》,2014年4月30日《四川师大报》总第56期第4版)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公立川北大学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化学、数学、物理五个系及相应的专业。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来源:西华师范大学网)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北湖校区内学校历史沿革介绍(蓬州闲士/摄)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北湖校区内学校历史沿革介绍(蓬州闲士/摄)
195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一分为二,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往成都狮子山。
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四川师范学院。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1985年,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来源;四川师范大学网)
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大门(图片来自网络)
195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一分为二后,专科留在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并增设生物系及相应的专业。
1958年11月,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升为本科,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
,增设外语、地理、物理、政治四系计九系及相应专业。
南充师范学院校门(图片提供:陈光文)
1989年1月,南充师范学院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
2003年4月,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北湖校区(蓬州闲士/摄)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华凤校区(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东北大学是在拥有长白山、黑龙江的东北大地上创办的,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两所师范大学的校歌中有赞美学校悠久历史的“白山黑水,形胜天然”“白山、黑水,源远流长”,正是出自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70年来,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两所师范大学继续传承了国立东北大学的历史渊源,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形成了爱国爱校、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秀教育传统。这成为鼓舞学校师生开拓进取的宝贵财富。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
也是近代中国
流亡时间
最长的大学—东北大学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于颠簸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有被誉为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神话西南联大,还有很多同样传奇、同样精彩,也同样值得大书特书的高校,如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由张作霖于1923年4月26日创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大学。学校设有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共480多名学生,校舍暂用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旧校舍,由王永江兼任校长。建校之初东北大学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
东北大学创办时的校门(图片来自网络)
1925年,经一年多建设,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附属设施相继竣工。新校舍规模之大,功能之齐全,在国内首屈一指。
为避免纸上谈兵,东北大学严格遵守“知行合一”的校训,建设工厂,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巩固所学。这种大学设附属工厂,既顾及学生实习,又保障经费来源的模式,也是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所没有的。
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东北大学工厂(图片来自网络)
1927年11月,东北大学首任校长王永江因病逝世,大学委员会公推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任校长。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过去两个多月,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先后捐献180万现洋,建设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他还不惜重金遍请全国名师,
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黄侃等一大批名人都先后执教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为激励师生担负起“爱校、爱乡、爱人类”的重大使命,根据张学良提议,
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作词,著名学者、作曲家赵元任谱曲,创作了《东北大学校歌》。
为阻止日本插手东北教育的野心,张学良加速扩建东北大学。从1925年至1931年,他捐资100万元银元,修建了文法学院教学楼;捐资30万元银元,修建了一座可容纳万余人的现代化罗马式体育场;捐资50万元银元,增建了图书馆、化学馆和实验馆。
1928年8月,张学良邀请刚刚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图片来自网络)
张学良还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了东北大学男女同校的新纪元。为鼓励女学生入学后努力学习,
张学良还让夫人于凤至亲自到东北大学政治系插班听课。
到1930年秋,东北大学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舍宇壮丽、设备充足,经费充裕,可谓“学风淳穆,良师荟萃,俊彦云集,极一时之盛”。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 事变,炸碎了东北大学的强校之梦。
“九一八”的炮火,让东北大学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十五年流亡路,也让东北大学成为了近代中国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东北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国难史,也是一部求学斗争史。
侵占东北大学后的日寇在东北大学门前持枪站岗(来源:《东北大学:白山黑水不屈魂》,2015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东北大学校内九一八纪念碑(图片来源:《永远不倒的东北大学》,墨子墨峡的博客)
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从辽宁沈阳迁往北平(今北京)
。经慎重考虑,大部分师生决定跟随前往。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秘书主任周鲸文赴任代理校长时交代给他一句话:
“我们这个学校的特殊性,不是一般的大学,而是为抗日造就干部,也可以说我们要办抗日大学。”
1931年10月,东北大学师生陆续到达北平。10月18日,学校借北平南兵马司旧税务监督公署为校舍,勉强复课。因条件所限,部分系科停办,同时添加边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实用学科。教授们组织“教授代表会”,推动学校复校事宜,学生也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协助教授们工作。勉强复课,校园书声来之不易。然而时局恶化,师生们已经无法坐在校园里“一心读书”了。
1935年“一二九”运动以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
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各大学纷纷外迁,东北大学也再次开始了“长征”的步伐。
东北大学学生走在“一二•九”运动最前列(来源:《抗战中部分大学迁移示意图》,2015年9月3日《中国教育报》)
1936年初,张学良在西安选定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址为校舍,东北大学工学院及补习班率先迁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在这抗日的大后方,两度迁校的东北大学师生,尤为渴望安宁的环境,渴望潜心治学。但事与愿违,“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失去自由。
1937年2月,东北大学从北平迁往河南开封
,同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决定藏启芳教授继任东北大学校长,指令南迁东北大学,在开封河南大学内设东北大学办事处。
张学良在纪念“九一八”五周年大会上讲话(来源:《东北大学:白山黑水不屈魂》,2015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1937年5月,东北大学被国民政府强制接收,改为国立东北大学,臧启芳来西安接收西安分校。
1937年8月,东北大学从河南开封迁往陕西西安。
一两年间,师生颠沛流离,诚如张学良在修建西安分校礼堂时所题之词:
“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即便如此,东北大学的命运仍然岌岌可危。当时,国民党政府甚至有人主张停办解散东北大学,或者将其迁到青海。藏启芳教授向国民政府中央持不同政见的陈果夫先生说:
“如果取缔东北大学,就表明中国国民政府决定放弃东北,关系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大事,绝不可违也!”
。当年的青海堪称不毛之地,迁往青海无疑有让其自生自灭之意。
1937年底,日本人逼向陕西潼关,西安震动,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将军密劝国立东北大学南迁以保师生安全。尽管臧启芳已接到教育部“命东大向青海迁移”的指令,但他不愿学校断送在自己手里,仍悄悄安排教务长李光忠带着其亲笔公函,到四川各地接洽。
然而,李光忠的四川之行并不顺利,可以说到处碰壁。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共接纳48所内迁大学,占战前中国108所高等学校的44%
,消化能力本就有限,且东北大学还有张学良的政治因素,因此都不愿意惹麻烦上身。
但是,当李光忠来到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和洪灾而爆发饥荒的三台县时,时任县长郑献徵和百万三台人民,却向国立东北大学敞开了胸怀。郑献徵的一本日记里记载了他接纳国立东北大学的心情:“当时三台虽然因为天灾缺吃少穿,但中国的未来需要大学生,所以三台人民愿意勒紧裤腰带,多添几百张嘴吃饭,这既是为了积蓄抗日的力量,也能为三台播下文化的种子……”
1938年4月23日,500多名国立东北大学师生或徒步,或搭车,从西安经宝鸡、汉中、剑阁、绵阳,历经数月,终于抵达三台。让他们百感交集的是,三台出动3000人为他们举行欢迎大会。就这样,“九一八”事变之后,流亡了7年之久的东北大学,终于找到了落脚扎根之处。
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校门(今三台县下东街台中大门处)(来源:三台县地情网)
“烽火连天处处愁,蜀山遥接楚江流。梦回辽海三千里,望断燕云十六州。大漠穷尽沙似雪,五更残角月如钩。林胡未灭家何有,破敌辞封万户侯。”
——国立东北大学教授、校长 藏启芳
(写在日本军国主义“九一八”事变七周年)1938年9月18日
藏启芳在《回忆》一书中写道:“我特向部请示迁移地点,奉到旨令,命东大向青海迁移,我甚奇怪,那样可以说不准迁移。因往青海是绝对作不到的事情,我见事已危急,即先请法学院院长李光忠前往四川寻觅校址,一面向教育部请领迁移费,但未奉准。待接李院长信,谓已在川北三台寻觅校址后,多亏蒋主任慨允暂借迁移费二万元,并指拨大卡车十五辆作交通工具,载教职员眷属及图书仪器,学生则由工学院院长王文华率领一律步行,始得于民国27年(1938年)3月中旬从西安市出发,四月上旬到达三台。”
东北大学迁移四川后,校长藏启芳遂向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报告,陈部长问:“部中并未令东大迁川,你为何要暗地迁往三台?”藏启芳说:不错,我向部请示,尚未奉指令,但眼见西安危急,行营蒋鼎文主任又屡催速迁,若照部令往青海迁移因交通不便根本不能成行,所以不得不权宜办理,先迁四川以期一劳暂逸,为东大师生计,我并未做错。只要东大得以保全,我自己任凭部里任何处分皆无关系。”教育次长张道藩、顾毓秀都说:“这样好,可以一劳暂逸。”陈立夫随即笑道:既然已经入川就入川吧!东大迁川的事也不追究了。”
国立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后第一批新生(来源:《永远不倒的东北大学》,墨子墨峡的博客)
1938年,国立东北大学得以在四川三台立足设校,幸获国民政府三台县长郑献征的接应和支持。郑献征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位非常开明的人士,曾任重庆大学校长。对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及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科教救国等道理深切掌握,得知国立东北大学在四川寻觅相对安全的校址,立即表示欢迎,并且提供良好条件以期东北大学迁往三台。郑献徵的小女儿郑碧贤说,郑献徵的一本日记里记载了他接纳东北大学的心情,“当时三台虽然因为天灾缺吃少穿,但中国的未来需要大学生,所以三台人民愿意勒紧裤腰带,多添几百张嘴吃饭,这既是为了积蓄抗日的力量,也能为三台播下文化的种子。”
内迁三台时国立东北大学校长藏启芳(来源:《永远不倒的东北大学》,墨子墨峡的博客)
国立东北大学校长藏启芳认为,校址设在三台也是极为难得的事情。藏启芳著《回忆》一书中说:“三台是农业大县、兵源大县,古称梓州、潼川府,临近涪江、凯江,民风纯朴,风景秀丽、上蓉下渝、交通便利。东大到三台后,很受地方绅士欢迎,郑县长帮助尤多。校舍借潼川府旧式贡院与杜甫草堂寺全部及潼属联立高中(今三台中学),房屋相当宽敞。民国28年(1939年)春,东大利用杜甫草堂寺改建大学图书馆,且将旧有钟鼓楼改建新杜甫草堂,悬挂诗圣画像。然后邀请校内外能诗会词的文人开了一次次以抗战为主题的联咏大会,也算是一个盛举。”1937年7月6日,国立东北大学校长藏启芳与金兰之交三台县长郑献征述情道:“寄迹潼川巧遇君,亦狂亦涓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对我情如岭上云。万念悲天寰海困,片心忧国一身勤。寇公奉召林胡灭,应共高歌尽日醺。”
三台县在中华民族救忘的危难时刻(来源:《永远不倒的东北大学》,墨子墨峡的博客)
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办学之初,只有文学院、法学院,之后陆续扩充了理、商学院,增设了外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商管理系、法律系等,学生人数达到700多人,成为一所完整的大学。
如今尚存的国立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县时的教授宿舍,三台县委、县政府组织县文管所等部门正在制订维修保护方案(蓬州闲士/摄)
动荡的时局之中,国立东北大学偏居一隅,得以小安,引来陆侃如、冯沅君、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名师先后来校任教。
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令改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给予硕士学位。东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由此发端。这一时期,东北大学编印的学术刊物《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研究课题从“大学精神”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从“三台物价”到“东北人口发展的特点”,涉猎之广泛,调查缜密,论证严谨。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时办的校刊(来源:《三台抗战烽火中延续东北大学文脉》,2015年6月26日《四川日报》)
到抗日战争胜利,国立东北大学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度过了8年漫漫时光。纵然校舍简陋,物资匮乏,土木老屋,糙米黑面,桐油照明,无车无舆,国立东北大学师生却笑对岁月,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倡导体育运动,不仅日子过得熠熠生辉,三台小城也因而平添万千气象。
三台县国立东北大学(来源:《永远不倒的东北大学》,墨子墨峡的博客)
时光流转。1945年8月14日,国立东北大学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陆侃如教授欣然提笔撰写对联:“
万里流亡,尝胆卧薪,缅怀黑水白山,此时真个还乡去;八年抗战,收京降敌,珍重禹时舜壤,来日无忘守土难。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东北大学(三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校门前合影留念(来源:《东北大学:白山黑水不屈魂》,2015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东北大学巍然屹立,其命运四迁五移(沈阳—北平—开封—西安—三台),摆脱了被日本军国主义惨遭灭门的命运。
寄寓四川得以完整保存、稳步前进、日益发展,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时),国立东北大学已从2院5系发展至5院12系。在四川期间,虽然困苦也多,但环境安定,基本恢复了东北沈阳建校初期安定办学的氛围,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46年3月,东北大学师生从四川三台陆续返回阔别长达15年的沈阳。
1947年2月,国立东北大学在沈阳北陵原校址开学。
1947年,国立东北大学(医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文、法、商学院)并入东北大学(解放区),现发展为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参与合并组建沈阳农学院,现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
沈阳工学院(图片来自网络)
1950年8月,国立东北大学定名为东北工学院。
东北工学院校徽
1952年,山东大学(采矿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矿系冶金系)、大连工学院(电机系)并入东北工学院。
1956年,以东北工学院的土木、建筑系为主,与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类系(科)整建制合并,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即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沿革(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网)
1960年,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
1993年3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工学院恢复“东北大学”校名,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张学良将军老泪纵横、热泪盈眶。
东北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情系三台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共接纳48所内迁大学,占战前中国108所高等学校的44%。当时四川成为全国教育文化中心,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地”。
同时,中央研究院、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农业研究所等全国许多科研机构也纷纷内迁。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内迁,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菁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坚持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大学:白山黑水不屈魂》,2015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第5版报道。
与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内迁不同,东北大学是在流亡7年之后,险被停办或迁到青海的大背景下,三台县主动接纳的。而彼时,三台正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和洪灾而爆发饥荒。正是三台人民的宽广胸怀,500多位东北大学师生得以迁到内地复课,东大文脉得以延续。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东北大学从三台离开,迁回沈阳办学。尽管70多年过去了,但东北大学始终没有忘记三台人民的养育之恩。1993年和2003年东北大学两次校庆都向三台县名誉校友、三台县作家协会主席邹开歧发出邀请。在张学良先生铜像下,老校长臧启芳的儿子拉着邹开歧的手说,“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三台人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没有三台人民的支持,就没有东北大学的今天。
”
2005年11月18日,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宛山在三台中学百年校庆时说:
东北大学师生在国破家亡的历史环境中,虽流离转徙却凛然坚守爱国气节。当时,在三台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东大爱国师生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齐集了陆侃如、冯沅君、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名师以及一大批爱国学子和远征军将士,在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中,直面困难,笑对艰辛,积极传播爱国救亡思想,开展社会教育,倡导足球运动,活跃文化生活。百万三台人民在当年养育了东大,如今的东大也应以自身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为三台建设和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东北大学校歌
【参考资料】
1.《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沿革》,四川师范大学网;
2.《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沿革》,西华师范大学网;
3.《东北大学:白山黑水不屈魂》,易鑫、刘玉、刘海龙,2015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第5版;
4.《历史上的三月》,三台县地情网;
5.《三台抗战烽火中延续东北大学文脉》,2015年6月26日《四川日报》第14版;
6.《永远不倒的东北大学》,墨子墨峡水荭老屋的博客;
7.《一二九与东北大学之东大迁移》,水荭老屋的博客;
8.《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矿冶园百家号。
来源 | 方志四川
原标题 | 【方志四川•记忆】蓬州闲士 ‖ 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与东北大学之渊源
作者 | 蓬州闲士
审核 | 忘川、南瓜
商务合作电话18781168888
三台在线提供最新本地资讯、以及海量分类信息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OTA0NzEyNA==&mid=2247511236&idx=3&sn=50bcb4f7086407fd836428fd543062e0&chksm=fa65e7ffcd126ee9d5ab53ef75070bd68da3cb85242f72ac2e6f0e314d1cd577da9d356cc14e&mpshare=1&scene=21&srcid=0524eeJiS16rDHLENRKga9fg#wechat_redirect]
(广告热线:18781168888/0816-5555581)
☟☟☟
点击阅读原文
爆料、维权
,了解更多三台事!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浏览过的版块
求职路上
Archiver
手机版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5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